(原标题:媒体评环境监测:数据必须真准全,统筹好才能避免盲人摸象)
盲人摸象的故事,是哲学上关于全面和片面关系的最生动描述。盲人摸象本身并没问题,只是缺少一个更高层次的统筹。环境监测也是如此。各个点位监测出的数据是不一样的,就每个点位来说,无法代表一个地方的整体环境质量。但不同点位的监测数据汇集在一起,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。
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必须符合“真、准、全”要求。视觉中国资料
在环境监测工作中,各个点位监测数据的真实与准确,都只能反映某一点位的环境状况。事实上,一个地区往往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,分布在这些功能区域的监测点位得出的监测数据,即使再真实、再准确,也只能代表这一功能区域的环境质量,无法代表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。这就要求在环境监测数据真实、准确的前提下,搞好监测点位布局。只有科学的点位分布,再加上各个点位的真实、准确数据,才能得到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。
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,数据真实、准确是基础,全面是更高层次的要求,这就要求对各个点位数据进行统筹和汇总。各个点位监测数据真实、准确,测算得出的结论就基本能反映客观现实;不同点位分布科学合理,也就决定了最终监测数据的科学性,这是一种递进关系。
如何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“全”?笔者认为,监测数据信息、监测方案和资料依据都要健全。
一是监测数据的信息要全。按照规定,无论是通过手工或者自动监测方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,都要保存好原始记录、过程记录、监测分析、数据处理、监测报告等过程的完整信息。同时,要做到纸质原始记录与电子存储记录一致、谱图与分析结果对应、监测报告与原始信息一致、监测报告的副本与正本一致,采样时间、化验时间、留样、签名等与实际工作一致。
二是监测方案完整,执行方案全面。例如,根据现行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》判定的二级评价项目,大气监测方案会要求在不利季节监测7天、点位6个,监测因子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,每天监测时段取02、08、14、20时4个小时浓度值。在实施监测时,必须完整全面落实方案的内容,不得遗漏监测时间、点位、频次及监测因子,否则就会影响对环境真实质量的判断或环境本底情况的掌握。倘若遗漏的是主要污染因子,可能引起误判,影响管理决策。因此监测人员要全面遵守相关监测方法和制度的规定。
三是支持数据的资料依据要全。监测单位应当掌握和保留足够多的证据,以便支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。例如,监测采样全过程要保存现场监测记录、拍照录像,必要时可请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在场见证。对于监测数据,要请当事人签字确认,重视现场执法监测笔录的制作;对现场场景进行实描,不加以形容或修饰,确保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监测过程合理合规合法、全面真实可信。
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必须符合“真、准、全”要求,这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、标准和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。仅有数据是不够的,还必须有可证明数据有效或数据不被颠覆的依据,特别是用于环境执法的监测数据,不能有半点缺失。否则,就真有可能输掉“官司”。
在线客服